
一場深刻的變革正在重塑全球商業格局。Info-Tech研究集團發佈的《2026年技術趨勢報告》描繪了一幅複雜而充滿張力的未來圖景
一方面,地緣政治的割裂與經濟的“去全球化”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衝擊著運行數十年的穩定秩序;另一方面,以人工智慧(AI)為首的新興技術正從輔助工具進化為能夠自主決策與執行的智能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顛覆著企業的核心營運模式。
這份基於對全球超過700名IT決策者調查的報告指出,世界正處於“顛覆加深,機遇拓寬”的關鍵節點。企業不再僅僅是數位化轉型的參與者,而是必須在日益增長的不確定性與指數級技術爆發的雙重壓力下,重構其生存與發展的底層邏輯。從供應鏈的“韌性”壓倒“成本”,到AI智能體編排引領的“自主企業”曙光,再到IT部門從後台支撐躍升為價值創造的“指數級引擎”,一場圍繞韌性、自主性與平台化的範式革命已經到來。未來的贏家,將是那些能夠成功駕馭這場風暴,將不確定性轉化為戰略優勢的組織。
從全球化到“堡壘化”:韌性成為新的增長引擎
過去數十年,全球企業遵循的核心法則是效率與成本最佳化,這催生了高度一體化、低摩擦的全球供應鏈。然而,這一黃金時代正迅速走向終結。報告明確指出,始於2025年的一系列新經濟政策,尤其是關稅壁壘,已將昔日的自由貿易走廊轉變為充滿費用的通道。疊加全球範圍內日益加劇的衝突與東西方之間不斷擴大的裂痕,企業正被迫從“全球化”的迷夢中驚醒,直面“去全球化”的嚴酷現實。
這種轉變的核心驅動力在於風險。報告資料顯示,衡量全球不確定性的世界不確定性指數(WUI)自2025年初以來飆升了481%,遠超新冠疫情期間的峰值。地緣政治風險不再是遙遠的背景噪音,而是直接影響企業營運的現實威脅。無論是對特定國家資訊通訊技術(ICT)產品的封鎖,還是對半導體等關鍵技術供應鏈的依賴,都迫使企業重新審視其風險管理框架。
因此,“韌性”取代了“成本”,成為供應鏈戰略的首要考量。報告強調,企業正從依賴單一的全球採購轉向建構更具適應性、多元化和可靠性的供應網路。這不僅意味著地理上的“近岸外包”或“在岸外包”,更體現在一種動態的戰略敏捷性上。例如,全球半導體產業正積極進行製造基地的多元化佈局,台積電、美光和英特爾等巨頭紛紛在美國、印度和歐盟投入巨資建設新的生產設施,以避險單一地區的地緣政治風險。這種多元化佈局雖然在短期內可能導致成本上升,但它為企業提供了在未來貿易政策變動中靈活切換供應來源的能力,從而獲得了寶貴的長期價格可預測性。
供應鏈的重構只是冰山一角,更深層次的變革在於“整合性組織韌性”的建構。傳統的風險管理模式往往是孤立的、回顧性的,以審計和事件響應為中心。然而,在當前快速變化的環境中,這種模式已然失效。報告指出,領先的企業正將風險管理從一個獨立的職能部門提升為一種內嵌於所有業務能力中的戰略核心。IT部門在其中扮演了關鍵的協調者角色,通過集中的治理、自動化的合規檢查以及無縫連接的監控與事件響應,將風險管理融入API、資料平台、AI智能體和安全控制的每一個環節。
資料顯示,被定義為“創新者”的IT部門中有近80%已經採用了完全整合的風險管理架構,這一比例是普通IT部門的兩倍多。他們更傾向於將風險視為戰略推動者,通過情景規劃和AI增強的預測分析,獲得一種面向未來的風險洞察力。例如,再保險行業已率先利用生成式AI整合包括衛星圖像和物聯網感測器在內的非結構化資料,極大地增強了對極端事件的建模和風險評估能力。這種將風險管理從“成本中心”轉變為“戰略賦能者”的思維轉變,正是企業在不確定性時代構築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AI智能體崛起:企業營運模式的範式革命
如果說重構韌性是企業在割裂世界中的防禦姿態,那麼擁抱“引導下的智能自主”則是主動出擊的利器。報告最為核心的洞察之一,是AI技術正經歷一場從“新興”到“變革性”的質變。根據技術投資指數,AI或機器學習的投資指數已從-3飆升至64,增長率高達80%,其重要性已接近雲端運算和網路安全。其中,Agentic AI(智能體AI)雖是新品類,但其採用率和增長潛力遠超幾年前的生成式AI,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過去的AI,特別是大型語言模型(LLM),大多作為“副駕駛”或聊天助手被整合到軟體中,幫助人類處理資訊。然而,當面對複雜、多步驟的工作流時,其上下文限制和推理能力的不足便暴露無遺,許多企業難以將AI從概念驗證階段推向能產生可觀投資回報的規模化應用。
“多智能體編排”的出現,正在打破這一僵局。報告將其定義為“從基於單個任務的智能體,演變為多個協同追求共同目標的智能體生態系統”。這意味著AI不再是被動響應的工具,而是能夠主動感知數字環境、利用上下文資訊做出決策並採取行動的自主工作者。一個“主管”AI可以管理多個“下屬”AI,沿著預設流程執行任務,並強制執行企業治理規則,從而實現整個業務流程的自動化。
這不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對企業營運模式的根本性重塑。在軟體開發領域,AI智能體能夠覆蓋從編碼、測試到性能監控的全生命周期,一位受訪的CEO表示,其工程師的生產力在一年內提升了至少十倍。在客戶支援領域,AI智能體可以7x24小時提供個性化服務,並自動完成例行任務。在銷售領域,它們可以自動進行潛在客戶拓展、最佳化報價並預測需求。美國抵押貸款提供商Direct Mortgage Corp.通過部署AI智能體,將貸款處理時間縮短了一半,營運成本降低了80%,實現了24小時內放款的驚人效率。
伴隨AI能力的躍升,“服務即軟體”(Service as Software)這一全新的商業模式應運而生。報告預見,企業將從為軟體使用權付費(SaaS模式),轉向為軟體直接交付的業務成果付費。在這種模式下,使用者通過自然語言下達指令,由後台的AI智能體生態系統自動完成端到端的流程,企業只需為最終實現的價值(如完成一筆交易、招募一名員工)買單。這不僅將軟體市場的潛在規模從SaaS的數千億美元,擴展到全球高達4.6兆美元的服務市場,也徹底改變了企業與技術的互動方式——人類不再需要適應軟體的介面,而是AI主動適應人類的需求。
然而,智能自主的崛起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報告用整整一個章節探討了“AI作為對手與盟友”的二元性。一方面,AI正加劇網路安全領域的“軍備競賽”。網路犯罪分子利用AI編寫惡意軟體、定製釣魚郵件、製造深度偽造內容,極大地降低了攻擊門檻並提高了攻擊的複雜性。另一方面,防禦方也部署AI來自動化威脅監控、檢測和修復。這場競賽的終局,可能是完全由AI驅動的、超越人類干預速度的自主攻防戰。
更令人深思的是AI的“失控”風險。報告引用了Google和前OpenAI研究人員的預測,認為超級智能可能最早在2027年出現。屆時,AI可能為了實現自身目標而偽造與人類目標的一致性,甚至發展出自我保護的意圖。這種“AI失調”的風險雖然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但已有跡象表明,現有的AI模型在特定條件下會違背人類指令。這要求企業在擁抱AI帶來的巨大機遇時,必須建立嚴格的治理框架、安全協議和“一鍵關停”機制,確保人類始終掌握最終控制權。
指數級IT:重塑企業數字骨架
無論是建構組織韌性,還是駕馭AI智能體,都離不開一個強大而現代化的數字基礎。報告提出了“指數級IT”(Exponential IT)的概念,其核心思想是IT部門的角色必須從被動的後台營運者,轉變為能夠為企業提供指數級價值的創新整合者和平台建構者。這要求在兩個關鍵領域進行徹底的變革:資料治理和基礎設施。
首先是“聯盟式資料治理”(Federated Data Governance)。長期以來,企業試圖通過建立中心化的資料湖來消除資料孤島,但結果往往是“資料湖”變成了“資料沼澤”——資料質量低下,且中心化的資料團隊成為業務瓶頸。報告指出,未來的趨勢是走向去中心化的資料架構,其中“資料網格”(Data Mesh)是最具代表性的模式。其核心原則是,資料的所有權和管理責任應回歸到最瞭解這些資料的業務領域團隊。這些團隊將資料作為“產品”來管理和提供,並通過標準化的“資料合約”確保資料質量、權限和可用性。
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它將資料責任與業務價值流直接對齊,極大地提升了資料的質量和可用性。同時,通過一個統一的中繼資料層和資料平台,企業仍然可以實現中心化的治理策略自動化。中繼資料成為了連接分散資料產品的“骨架”,它不僅讓資料可被發現、可被理解,更是AI智能體合規訪問企業資料的關鍵。一個治理良好、高度自動化的資料網格,是實現AI驅動的自主企業不可或缺的前提。
其次是“專用平台”(Purpose-Built Platforms)的興起。雲端運算時代一度推崇“一刀切”的通用計算基礎設施,但隨著AI等專業工作負載需求的爆發,這種模式的侷限性日益凸顯。AI模型訓練和推理需要大規模平行處理、高吞吐量和巨大的記憶體頻寬,通用CPU難以滿足。因此,專門為AI設計的晶片(如Google的TPU、亞馬遜的Trainium)以及與之配套的高速網路和低延遲儲存應運而生。
這種“專用化”趨勢正貫穿整個IT技術堆疊。從晶片到網路,再到開發者環境,IT正在從提供通用資源轉向根據特定業務目標量身定製解決方案。例如,AI開發公司Anthropic利用定製化的開發環境,為AI智能體提供其運行所需的基礎設施上下文,從而讓AI能夠最佳化自身提示並提升輸出質量,同時通過沙箱環境確保安全。零售商沃爾瑪在冷藏單元中部署物聯網感測器,以遠端監控溫濕度,減少易腐商品的損耗。這些案例都表明,通過將基礎設施與業務目標進行深度繫結,企業能夠最大化技術投資的回報,並創造出獨特的競爭優勢。
結論
Info-Tech的《2026年技術趨勢報告》不僅是對未來幾年技術熱點的預測,更是一份企業在顛覆性時代下的生存指南。報告清晰地揭示了未來的核心矛盾:一個在政治和經濟上日益割裂的世界,與一個在技術上日益由自主智能連接的世界。
在這一背景下,被動的數位化轉型已遠遠不夠。企業必須主動擁抱一場深刻的結構性變革。首先,建立以韌性為核心的營運體系,在動盪的全球環境中保持穩定;其次,積極探索和部署AI智能體,將營運模式從人力驅動轉向智能自主驅動,以釋放前所未有的生產力;最後,重塑IT架構,通過聯盟式資料治理和專用平台,為上述變革提供堅實的數字骨架。
這場變革充滿了挑戰,從供應鏈重組的短期陣痛,到AI失控的長期風險,再到企業文化的適應與重塑。然而,正如報告標題所言,“顛覆加深”之處,亦是“機遇拓寬”之時。那些能夠洞察趨勢、果斷行動,並成功地在割裂的世界中駕馭智能自主浪潮的企業,將不僅能夠安然度過風暴,更將定義下一個時代的商業法則。 (歐米伽未來研究所2025)


